
中医诊断学作为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枢纽学科,其研究生培养长期面临“经典传承断层”与“现代技术融合不足”的双重挑战。
20世纪80年代,全国仅几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中医诊断研究室,很多教师由中医基础或经典学科转岗而来,临床与教学能力双重匮乏,“条文复读”式教学主导课堂,形成经验滞后与技术断层的困境,其本质在于学科成立初期专业师资断层与名师系统性指导缺失。
湖南中医药大学多年来持续改革,构建名师引领、学科支撑、交叉赋能三位一体协同模式,为破解人才培养困局提供系统方案。
名师引领:构建师资梯队与传承体系
依托学校师资,建立全国中医诊断师资培训体系。1983年该校成为卫生部批准的全国中医诊断学师资培训基地,累计举办8期培训班,为36所院校培养662名骨干师资;国医大师孙光荣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班班主任,授课18次,培养90名临床与教学复合型师资,形成“名师带徒”的示范效应。
学科专家牵头组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等7个国家级学会并由专家任主任委员,推动跨校协作与资源共享;牵头制定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含疾病、证候、治法3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构建行业协同发展格局。
创新“名师带教+能力提升”培养路径,培育兼具经典传承与科研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师资,形成“大师引领—中坚传承—青年成长”梯队体系,其中包含国医大师4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从根本上破解了初期专业师资不足的困境。
学科支撑:打造全链条培养载体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同时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23年获批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成本硕博贯通体系,形成“研究室—实验室—临床基地—校企基地”四位一体架构。中医诊断研究所含教学、科研实验室及临床基地,与企业联动形成医教研协同培养基地。
该校从1981年主编《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到主编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专论》,形成覆盖本科、硕士、博士的28部特色教材,终结教学内容依附中医基础学科的历史。课程构建“经典研读—诊断实训—交叉课程—临床跟师”四阶递进模式,配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及虚拟仿真平台,强化理论到临床的能力跃迁。
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平台,MOOC及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辐射28所院校,学习人数超10万人次,开发四诊训练系统等智能教具;联合附属医院和企业打造临床实训基地,依托双导师制实施“经典研读+实验诊断+临床跟师+科研实战”融合培养,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衔接。
交叉赋能:突破学科壁垒
该校以微观辨证、证素辨证等原创理论为基础,整合中医诊断、经典、临床师资形成“小交叉”核心团队,夯实传承根基;通过科教融合、医工融合引入生物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专家,联合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组建“大交叉”导师组,开设《中医药大数据分析》等9门研究生交叉课程,培养复合型思维。
建成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医工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创立临床教学模拟医院;研发博医理智能诊疗系统,在福建晋江市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应用,远销英、美、澳等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创办《数字中医药(英文)》期刊,推动中医诊断标准化与国际交流。
在名师引领、学科支撑、交叉赋能“三位一体”模式下,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毕业生中涌现出高等中医药学校校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名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顶尖人才。研究生临床能力突出,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执业医师通过率达95%,住培结业考核通过率97%。
“名师引领·学科支撑·交叉赋能”模式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下一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将通过与高校共建跨学科导师工作室、引进海外专家强化师资培养,成立校院企联合理事会深化协同育人,针对基层需求优化智能系统并开展专项培训,持续完善培养体系,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成长提供更优质的生态。(邓颖 彭清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